为什么很多人不进药厂
医药行业还缺人才?缺的只是匹配人才的高薪而已。相对其他行业,生物行业工资低,本硕不好找工作,都被逼的读博士,这是不是行业共识?
00年代就看见生物医药是新兴增长方向,化学药物到头了云云,只是这么多年了,生物好像还是坑嘛。
很多很多年前我就听说了,国内生物专业高考录取分数极高,然而毕业后几乎是无路可走。只能转行。
但是最近听到很多信息真的有点五味杂陈。
近些年来在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制药领域与美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越来越大。
国外基因制药研究领域已经进展到相当先进的地步了。关于长生不老的研究甚至已经产生了几代基因药物。而我们呢?我们甚至没有在制药领域中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
我记得二十年前国家就提出来,基因工程技术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但是这么多年我们做了什么呢?别说基因制药了。普通化学制药有什么成果吗?
真实原因可谓非常残忍:我国许多高校存在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完全脱节的状况。
国内院校和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很多导师只为论文、课题而做研发,即出不了原创性的纯科研成果,也没有可转化为商业的成果。企业间项目转让的来源,70%来自国外研发机构,25%来自国内企业,国内院校贡献的不到5%。这种背景下,刚毕业的博士确实没有什么竞争力,进了企业几乎要从头学,性价比不如悟性高的硕士。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人才短缺,导致工资飞涨。医学研究的人力成本,超过欧洲,直逼美国。我们请欧洲一二十年业内经验的博士当顾问,费用和招一个应届博士差不多。没做过一个创新药的医学总监,年薪都7位数了,真是夸张。
高校不可能全按企业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学校给学生打好基础、建立初步的全面一点的研究能力就行了,企业必须负起培养人的责任,不然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俱乐部就知道高价买现成的球员,自己后备力量不足,最后坍塌。
一家之言罢了。
药企为什么招不到人,为什么能力强的博士仍然为高校教职挤破头,说穿了就是薪酬不行而且没有职业发展。
首先,如果一个博士选择企业,那么他所求的无非两点:高工资+高工资预期,否则不如去高校。但是大多数企业首先开不出比高校高很多的工资,15、16年的时候恒瑞给博士开10w年薪(税前),现在校招也没有涨到30w(税前)。一个博士如果能够去一二线城市的高校拿差不多的工资,为什么要去三四线城市这种地方?那剩下来愿意去企业的博士必然是所有博士中最厉害的。
其次,不能提供很好的发展。既然有人提到持续学习,那么企业的研发岗位是否能够给一个博士个人发展?据我所知,很多博士在某个药企投入3-5年时间做一个产品的研发,不管做不做得出来,进去几年以后很多人要么成为只做一个环节的“专才”,要么变成PPT高手,视野越做越窄工资也没有提升。同样的3-5年时间,在高校做横向,每年可以做一个项目还有基金,几年下来都副高了,个人提升很大。另一个例子:博士们放着甲方药企不去,非要扎堆去业界富士康药明康德,也是一个道理,就是为了个人发展,包括跳槽以后的。
说到跳槽,很多人也是被逼的。国内企业非常喜欢欺负老实人。本人几个博士师兄毕业就在恒瑞、海正、华大等做研发多年没跳槽过,工资比他们后来跳进去的本科硕士同学还低(这几个师兄能力上绝对不差)。业界好像普遍认为不挪坑就是没本事。博士搞科研多年,一般都喜欢稳定的环境,老实人吃亏的环境那自然不喜欢去了。
最后说一下,国内大多数学校工科生物医药类专业的科研政策和药科大差不多,这是老黄历了。本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下博士教育:学校肯定不会什么都合企业的意,不会做纯应用研究。
第一学校是为全社会服务,拿了公立拨款并不是专为企业搞科研,相当多的经费是国家任务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第二人才培养,如果高校专注于应用研究,培养一个专为业界定制的人才,那么他以后去高校、研究所、行业服务机构、甚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路子都会变窄。现在国内博士毕竟还不太多,按本人单位统计去业内企业的都占不到50%,为什么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呢?
喜欢欺负老实人这点太赞同了,我们同事(博士)在单位兢兢业业,那真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啊,就是不会拍马屁,工资真如你所说还不如几个新进的硕士多,春节前跳槽了,收入直接翻了4-5倍。
没跳槽之前,永远觉得自己是个软柿子,没地方可去。你要告诉他们要离职了,这时候才会开始给你画大饼。
就是给的待遇不够好,只是饼画的大,企业都喜欢画大饼,现在大家都聪明了,画饼大招不灵了。
- 上一篇:蒙古国怎样看待国内蒙古族的?
- 下一篇:30岁进电子厂找女朋友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