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TOP100药品巨变,罗氏成最大赢家,中国药企无一入榜
无论排名还是金额,2021年全球最畅销药物TOP100榜单已经与五年前“大相径庭”。这些畅销药物对应的药企,在这五年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哪一跨国药企收获最大,哪些跨国药企脚步慢了,哪一些药企抓住机遇成为了“黑马”?这些药企的产品策略能给到哪些启示?
在TOP跨国药企的排位赛中,上升和下降都不太容易。并购通常是他们快速扩大规模的手段,而通过产品增长推动名次变化常需要数年的积累。
五年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期,这一时间段容易判断一个品种是否有重磅炸弹潜力,品种的累积效应也清晰可见。
通过对TOP100品种五年的变化分析,很快可以发现行业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因素在推动这些变化,对应地,哪些跨国药企是真正有潜力的药企,哪些跨国药企脚步慢了,哪一些药企正在成为“黑马”?
01 TOP100品种五年变化
五年时间,无论排名还是金额,全球最畅销药物榜单已经与五年前“大相径庭”。
首先是大幅提高的入榜门槛。
2017年,要进入全球药物TOP100所需的销售额门槛“仅”需12亿美元,但到了2021年,第一百名的销售额已经来到约17亿美元,遥望20亿美元大关。门槛的提高无疑也给中国药企提高了入围门槛,在这一榜单中,除百济合作品种外,没有一家中国药企入围。
相比之下头部药物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在2017年,要想坐上畅销药物榜单第十名的位置需要至少约58亿美元的销售额,而到了2021年这个门槛被抬升约86亿美元。这个成绩在五年前只有“药王”修美乐可以达到,换句话说五年前全球排名第二药物全年销售金额(约81亿美元)在2021年甚至连前十都挤不进。
门槛的抬升背后自然是单药所能达成销售金额的急剧膨胀。
从单一药品的销售额数据来看,2017年修美乐以约184亿美元的销售成绩位列第一,到了2021年其销售成绩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却只能“屈居”第二。辉瑞和BioNtech的新冠mRNA疫苗2021年销售额约400亿美元,接近修美乐的2倍。
2021年进入全球排名前十的药物中,除了新获批的3个面孔,销售金额都较五年前有了大幅增长,其中伊布替尼、乌司奴单抗较2017年的销售额都有约50亿美元的增长。
2021年全球最畅销的十款药物总销售额达到约1550多亿美元,2017年则为约820亿美元,五年间增长730亿美元,增幅达88%。
另一个大变化是大品种药物的数量激增。5年前修美乐一款药物独霸天下的局面不再,如今百亿美元药物林立。2021年销售金额超过5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数目为26个,2017年仅有12个。
新冠大流行不仅改变了全球卫生防疫局面,也刷新了制药业的格局,两款mRNA疫苗成为制药业历史上从获批上市到进入全球畅销药前10名最快的药物。
Spikevax约176亿美元的销售额助力Moderna一跃跻身全球制药巨头之列,而辉瑞则凭借Comirnaty和另一款口服新冠产品Paxlovid两款创造了接近翻倍的营收增长,仅凭制药业务就冲击强生全球药企营收冠军的地位。
作为全球最畅销的PD-1单抗,K药2021年销售额达到171.86亿美元,五年翻了4.5倍。
2017年其主要竞争对手O药位列第13位,销售额逼近50亿美元大关,而当时K药只居第22位销售额38.09亿美元。2021年O药的销售额还不到Keytruda的一半。
但凭借不断扩展的广泛适应症和治疗线,五年间K药已经将前辈O药远远甩后。2021年K药又获得多个监管批准,适应症近40种。
由于2023年修美乐将在美国失去专利保护,此前EvaluatePharma就曾预测K药将在2023年取代修美乐并有望在2026年达到约24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
来那度胺和阿哌沙班作为两款“老药”,五年间销售都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但二者也都迎来专利悬崖的挑战。
2017年新基的来那度胺已经以约81亿美元拿下全球销售第二,2019年BMS以740亿美元收购新基后曾预计该药2025年销售额将超124亿美元。但仿制药的冲击似乎来得比预想更快。2022年梯瓦、山德士等多家仿制药公司都有在欧美市场推出来那度胺的仿制药的计划。BMS预计2021年来那度胺的销售额将在95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并且之后每年的销售额将下降20亿至25亿美元
阿哌沙班同样面临着仿制药的冲击,有分析曾称2025-2030年间仿制药竞争可能造成的收入损失将达到约115亿美元。不过靠着BMS和辉瑞2021年专利官司的胜诉和和解,阿哌沙班似乎可以避免来那度胺式的销售下滑,至少在2026年之前能够抵挡住仿制药竞争对手。有分析预测2025年阿哌沙班的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
有一跃登上榜单的新面孔,也就有跌下神坛的旧相识。
这其中罗氏的“老三驾马车”下跌曲线最为“直观”。
罗氏肿瘤产品“老三驾马车”2017年均占据销售榜单前十,但2021年三款药物合计只贡献约90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2017年的约227亿美元,减少了6成多。
曲妥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2021年销售额分别为29.1亿美元、33亿美元,较五年前跌幅达到50%以上。而2017年全球销售排名第三的利妥昔单抗到了2021年已经跌到第54位,销售金额更是跌去近三分之二,仅有27.7亿美元。2021年韩国药企Celltrion宣布其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占欧洲市场的份额超过40%,更是早在2019年就超过了罗氏。
生物类似药冲击下销售缩水严重的前十药物还有强生/默沙东研发的英夫利昔单抗。已经从2017年的约63亿美元下滑至2021年的34.89亿美元。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迈博太科、海正生物、嘉和生物三款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02 TOP企业风光变迁史
在TOP跨国药企的排位赛中,上升和下降都不太容易。并购通常是他们快速扩大规模的手段,通过产品增长推动名次变化需要数年的积累。五年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期,这一时间段容易判断一个品种是否有重磅炸弹潜力。
通过TOP100品种的分析,很快可以找出这五年中哪一跨国药企收获最大,哪些跨国药企脚步慢了,哪一些药企抓住机遇成为“黑马”。
过去五年是大分子肿瘤药的高速发展期,罗氏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大的赢家,尽管老药因专利到期快速下跌但新药迅速补位。在2021年的TOP100药品名单中,罗氏拥有的品种数达到13个,独居第一;2017年时为8个,与诺华、BMS同列第三。
这些新增的品种包括一款与再生元合作的治疗COVID-19的鸡尾酒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Ocrevus,PD-L1品种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血友病的艾美赛珠单抗,以及治疗乳腺癌的恩美曲妥珠单抗。
这几个品种多数为2017年及之后获批的新药,增速可观,正成为罗氏业绩的中流砥柱。以Ocrevus为例,2017年获批至2021年时销售额已超过50亿美元,一跃成为TOP100中排名第22位的品种。Ocrevus2017年获批时用于治疗复发性多发性(RMS)和原发进展性(PPMS)硬化症,当时是FDA批准的用于治疗PPMS的首款新药。
另一特点是上榜的新技术疗法产品几乎被罗氏独揽。比如艾美赛珠单抗是2017年获批的一款双特异性抗体。它也是近年来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治疗体内含有Ⅷ因子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新药,以及目前国内唯一一款适用于血友病A抗体患者的预防治疗药物。其稀缺性使得即便单价高市场销售依然蓬勃增长,2021年销售额为33亿美元。无独有偶,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是榜上唯一一款ADC产品。
研发管线的质量至关重要。近五年,阿斯利康通过收购维持了自身的排位,并且获得了一些重磅品种。2017年时,在TOP100品种中,阿斯利康只有3个品种,除了与第一三共合作的埃索美拉唑外,其两个品种瑞舒伐他汀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都是老品种。到2021年时,AZ拥有7个品种,排名第四。
这些新增的品种为AZ带来了增长动力,使之成为2021年营收增速最快的药企之一。这些品种包括新冠疫苗奥希替尼、Vaxzevria(约39亿美元)、达格列净、奥拉帕利、度伐利尤单抗。
过去的风光很容易让企业“温水煮青蛙”,由于制药业周期的漫长,这尤为“致命”。丙肝神话吉利德似乎面临着“困境”——如何从一家抗病毒药企转变成兼顾肿瘤等治疗领域的综合药企。这一“焦虑”也在最近有所体现,近日该公司表示,到2030年,其肿瘤业务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
从TOP100榜单来看,2021年吉利德仅拥有两个品种,治疗HIV-1感染的Biktarvy和治疗新冠的瑞德西韦;2017年这一数字为6个。这意味着吉利德有多个品种在五年间销售额下降到低于TOP100的门槛。
这些品种包括Harvoni(吉二代)、Genvoya、Epclusa(吉三代)、Truvada,前三个品种都是2017年排名前30的品种,以及Atripla、Descovy两款用于治疗HIV感染的品种。
无独有偶,诺和诺德拥有品种的数量也出现了不小程度的下滑。不过,这些产品的替代究竟是好是坏?需要打个问号。2021年的资本市场可以是参考指标之一,诺和诺德成为去年股价增长最多的跨国药企之一。
回到TOP100榜单,2021年诺和诺德仅剩3款产品,治疗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门冬胰岛素、利拉鲁肽,而2017年是7款品种。消失的品种也几乎都是治疗糖尿病的产品。单一领域产品独大的诺和诺德会不会有一天也面临吉利德的“困境”呢?诺和诺德这些年的战略正在回答。
总结来看,一些上升的药企或通过并购或通过自身管线实现了品种的增长,下降的药企则是新品种没有跟上。更多企业是跟诺华、赛诺菲、礼来、GSK一样,有品种退出但也有新品种补位,从而保持了平衡。